时间:2025-05-27来源:
机床是国际公认的制造业“工业母机”,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各个行业。作为重装设备,机床再制造节材、节能、减碳、环保效果明显,技术含量高,是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我国机床保有量达1000万台,再制造市场空间巨大。近些年,通过政策引导与支持、行业宣传与推进、数智化生产装备技术升级改造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支撑,机床再制造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为节能减排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为实现双碳战略、为先进制造提供可靠的装备保障服务,做出了巨大积极贡献。未来,仍需在强化产业研究、行业组织引领、推进再制造产业链生态发展、完善技术与标准体系、结合双碳战略及其绿色标准探索新模式、推进与落实相关财税政策等方面继续努力。
关键词:机床工具、再制造、整机与部件、现状及展望
行业基本情况
机床工具工业是国际公认的基础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我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机床生产国及消费国。庞大的存量市场和制造服务业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装备自动化、精密化、数智化、绿色节能化发展需要,推动机床再制造产业快速、蓬勃发展。目前,我国机床再制造逐步形成了政策引导与支持、行业组织积极宣传和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以先进机床制造及再制造技术为支撑、以服务节能化和数智化改造为目的、以专业化第三方再制造企业为主要主体、以进口、 高端、高附加值在役机床再制造为主的产业模式。
机床作为重装设备,通过整机和功能部件再制造,实现节材、节能、 减少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与降碳效果明显,有助于节能减排以及“双碳” 战略实施。
基本特征
机床作为工业母机,为装备制造业提供生产加工设备。机床80%资源是床身、立柱、滑台等基础结构件,可修复、可重用率高,技术含 量高、服役周期长,属于典型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具有很高资源回收利用值和再制造潜力;另一方面,机床结构相对稳定,通过更换电气、数控系统及检测元件即可实现其综合性能显著提升,提升机床加工能力。旧机床通过机械精度恢复和提升、运动精度恢复与提升、数控系统和伺服系统及辅助装置更换以及整机调试、机床检验等方面内容实现机床再制造。据实际应用统计,单台机床再制造可实现废旧零部件资源循环利用率70%以上,机床能效提升平均20%左右,节材、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机床再制造不同于传统的机床维修或数控化改造。机床再制造强调再制造机床的“新产品”特征,实现“以旧造新”,可保证再制造机床功能、性能达标而且有完善质量保障及售后服务,并赋予其全新生命周期。而机床维修或数控化改造仅仅是对原旧废产品性能恢复或部分功能升级,仅仅是原生命周期延续,仍为“以旧造旧”。
机床再制造作为退役和在役机床资源循环利用的机床制造模式,对于实现我国量大面广废旧资源循环再利用、在役机床制造加工能力跨越式提升、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机床再制造发展
国外机床再制造发展较早,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且行业内部分类较细,有专业公司负责对大型多功能机、金属切削机床等机床工具进行再制造,并提供售后服务及质量保障。欧美各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旧件物流体系、再制造与服务体系,制造完成后打上“再制造”标签, 重新进人市场销售。
美国早在二十世纪90就系统建立3R体系Reuse(再利用)Remanufacture(再制造)Recycle(再循环)对各种品牌车床、铣床、镗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及加工中心等进行改造、翻新和再制造。
欧洲通过了有利于再制造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德国政府非常重视机床改造和再制造,依托其二手机床市场建设欧洲再制造技术中心。许多机床制造商也非常重视机床再制造业务,成立机床改造服务部从事再制造。
日本也重视机床再制造工作,将机床再制造业称为改装业。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系统地建立关于环境保护3R体系[Reduce(减量化)、 Recycle(再循环)、Reuse(再利用)],从事机床再制造并出口国外。
我国相关政策支持
我国机床再制造产业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保障。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0年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机床列为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重点扶持领域之一,开展机床再制造试点,将机床列入工信部发布的《再制造产品目录》。2017年工信部印发《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再次明确推进重型机床及关键件再制造、推进重型机床等领域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建设。
2023年12月工信部发布《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引导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 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24〕7号),提出了“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探索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路径”的目标和要求。
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再制造发展的政策,扩大再制造应用领域、培育再制造示范企业、鼓励开展再制造产品认证与第三方评价、鼓励开拓国内外市场,倡导发展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为再制造发展指明方向,极大地促进了再制造产业发展。
我国行业情况分析
2010年以后,我国每年机床产量都在50万台以上2022年金属加工机床产量75万台,2023年76.4万台,加上多年来进口100多万高端机床,我国机床现有保有量已达 1000万台,役龄10年以上的传统旧机床超过300万台,机床平均数控化率相比于德国、日本等国家还有差距每年约有3%即近30万台机床面临报废、闲置、功能性或技术性淘汰,从而形成相当规模的可循环利用再制造潜在资源。其中只有高端、 重型、进口或高附加值的在役机床进入了再制造。随着环保节能、后市场服务意识提高及数智化延申,“十四五”期间会有超过100多万台机床完成再制造和技术提升,其市场价值将达数百亿元。
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随着我国大规模设备更新,给机床再制造带来新的重要发展机遇。
机床再制造主体模式
再制造主体国内从事机床再制造的企业包括四种类型:机床制造企业、专业化第三方机床再制造企业、数控系统制造企业、集团型机床用户企业,这 四类企业构成了我国机床再制造的产业主体。在这四类企业中,目前是以专业化第三方机床再制造企业为主。
第一类机床制造企业,主要对自产机床或零部件进行再制造,如武汉重型、秦川机床、重庆机床、宇环数控机床、昆山华辰精密装备等机床生产企业有自己独立维保公司或二级单位,专门从事机床维修、改造与再制造;第二类专业化第三方机床再制造企业,专业从事机床维修、改造与再制造或关键部件再制造。这类公司具备开展多种不同类型机床再制造的能力,如北京蓝拓机电、成都卓达数控、湖北江山华科数字设备、天津柯瑞祥机电设备等整机再制造,及天津鼎奇、昆山德奕鑫等功能部件再制造企业;第三类是数控系统制造企业,成立专门部门或公司,开展机床再制造,推广应用本公司数控系统,如广州数控机床改造部、 武汉华中数控全资公司——重庆华中数控等;第四类是集团型机床用户企业,机床数量多,本身是机械制造企业有机加工能力,有专业的机床维护保障部门,对企业内机床进行再制造,如内蒙古一机、中航西飞工业集团、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装备等。
再制造类型我国机床行业主要分为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两大类,从再制造对象来看,机床再制造分为整机再制造和部件再制造两种。再制造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主,绝大多数企业从事整机再制造。整机再制造主要包括加工中心、齿轮加工机床、重型车床、钻床、磨床、铣床、镗床、特种机床等金属切削机床;部件再制造主要是主轴、导轨、丝杠、数控系统等精密功能部件及床身等。
再制造模式主要有三种典型模式:
1)再制造商与客户之间的订单式服务模式目前我国机床再制造的主要模式是机床再制造企业为用户提供订单服务,大多是再制造商通过投标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在役老旧机床设备的再制造升级,根据用户要求,按照相关标准或技术协议进行验收。这种订单式在役机床再制造目前是机床再制造主流模式。
2)回收二手旧机床进行再制造模式流通型再制造机床再制造商可以通过从二手市场回收老旧机床设备进行整机再制造,然后进入市场销售。目前该模式所占比例较小,主要是买进旧机床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场地,有一定销售风险。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机床再制造外部环境改善,该模式所占比例将逐步增大,是发展目标。
3)机床置换模式 一些原始机床制造商也在尝试机床置换模式,即为用户提供“以旧换新”或“以旧换再”服务。目前所占比例非常小,其优点是利于扩大新机床销售范围,同时也拓展旧废机床回收与再制造,需要加大该模式推广力度。
目前存在的问题
再制造市场认知度不足再制造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市场影响力小。虽然行业对机床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比其他再制造机电产品高,但市场认知度依然不足,影响了再制造的发展。
产业链条尚不完整目前机床以订单式在役再制造为主。可再制造机床旧件来源不稳定,再制造产品的宣传、销售渠道不畅通,缺乏必要公共服务平台,产业链条不完整,制约了产业发展。
缺失再制造产品与技术标准和市场定价原则由于缺少机床再制造技术标准和验收标准,缺失市场定价原则,受用户市场影响大,无序竞争,不利于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机床再制造税赋较重机床等工业设备再制造按一般纳税人计税,毛坯旧件和服务没有抵扣,相对其他资源循环利用和服务,税赋较重。2021年12月,财政部、 税务总局四部门发布《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优惠目录》(2021版),把通过再制造方式生产的工业设备、机电设备零部件等纳入国家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但实际只有10%所得税优惠,支持力度不够。目前多是高附加值的重型、高端、进口机床再制造,而可再制造的众多中型机床,未能进入再制造市场。
机床生产企业参与机床再制造积极性普遍不高机床生产企业愿意追求新品销售业绩,担心再制造冲淡新机品牌,没有稳定的本企业的二手机床回收渠道,不易批量化,税赋较重等因素,限制了机床生产企业从事再制造积极性。
专业化第三方机床再制造企业规模小,资金能力弱目前作为机床再制造主力军的第三方专业机床再制造企业规模小,技术专长有限,资金能力弱,不利于机床再制造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我国废旧机床再制造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旧机床回收和再制造机床销售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再制造标准缺失、再制造业务和新品业务矛盾等问题。机床再制造规范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行业主要做法
2006年,重庆大学首次发布我国机床再制造产业报告。多年来,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简称中机维协)作为行业组织,积极牵头组织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机床再制造产业发展。
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机床再制造产业化
2009年,中机维协和重庆大学牵头,联合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重庆机床集团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30多家单位,发起成立的机床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联合研究、推荐机床再制造试点企业,推进机床再制造的研究、应用与产业化。
推动相关研究和标准制定实施
2012年由重庆大学、重庆机床集团公司、中机维协等单位负责起草制定的国家标准《绿色制造金属切削机床再制造技术导则》(GBT28615-2012)对外发布。2012—2014年,中机维协与重庆大学联合多家单位承担了科技部中小机床再制造产业化课题研究,推广研究成果、发表《机床再制造价值工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重型机床再制造标准;2015年出版《机床再制造产业技术及工程实践》图书;2017发布 《发展机床再制造行动指南》。
加强再制造试点单位示范
树立国家和行业的机床再制造试点企业。试点企业通过机床再制造关键技术、最新数智化技术和先进再制造技术应用及示范作用,推动行业整体再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数智化制造、先进制造提供可靠装备保障与服务,为进口高端机床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床绿色再制造产业模式。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重庆机床集团公司、青海一机、武汉华中自控作为首批机床再制造试点单位,不断探索机床再制造发展之路。武重集团公司成立下属的专门从事机床再制造业务子公司,2009年获批我国第一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公司定位为武重集团承接机床维修总包、再制造及“换脑工程”服务的专业化队伍,致力于打造集营销、 设计、制造、服务为一体的绿色再制造产业化服务基地,打造武重再制造知名品牌。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二批机床再制造试点,成立专业再制造公司沈阳精新再制造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和开展机床再制造。 上海乔特机电设备公司作为中机维协推荐的功能部件再制造试点、天津鼎奇主轴科技公司的中机维协主轴再制造技术中心,发挥了机床功能部件再制造示范作用。
广泛宣传与交流
多年来,中机维协利用年会和产业大会、协会媒体平台,积极、广泛宣传国家再制造相关政策,开展再制造技术和信息交流,引领再制造高质量发展。如2018年11月年会期间组织“机床再制造与智能信息化高峰论坛”;2023年6月襄阳“2023 中国装备后市场产业发展大会” 上组织“智能运维绿色再制造——产业驱动未来”论坛,以多种方式和渠道宣传、推进再制造。
开展体系认证及企业能力评定工作
2022年12月,中机维协与北京中化联合认证公司合作,依据《机械产品再制造质量管理要求》(GB/T31207-2014),联合开展机械产品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机电装备再制造企业能力评定,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再制造企业行为规范工程计划,先行先试,推进机床等相关领域 装备再制造产业质量品牌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截止到 2024年1月,已经有武重集团的武汉武重机床维保公司、秦川机床、宇环数控机床、广 州数控、北京蓝拓机电设备、天津鼎奇主轴、成都卓达数控等七家单位通过了中机维协机床再制造企业能力评定,其中武汉武重还通过了机床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成立再制造工作委员会推进再制造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中机维协筹备成立再制造委员会,并于2024年3月正式批准成立。中机维协再制造工作委员会联合了近十家国家级行业组织、几十家企业共52名委员发起,以机床再制造为主,其他装备再制造为辅,深入研究、推进、引领再制造高质量发展,将把包括机床在内的部分行业装备再制造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经验启示
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速推动机床再制造高端智能化发展随着工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包括机床在内的传统生产线装备,用自动化、少人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与整体系统性再制造。目前在军工、航天航空等先进制造企业,不再单纯考虑机床升级改造或再制造,而是围绕整体自动化产线甚至智能车间整体建设需要进行统筹、系统性机床再制造。数智化发展加速推动机床再制造高端智能化。
机床再制造节能减碳成效显著,应该大力推广由于机床属于重装设备,其再制造的节能、节材、减排、减碳、环保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在2022年由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研究并对外发表的《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是中国工业节能脱碳的重要途经》(《中国能源》2022 第5期)文章中,明确其研究成果,在“聚焦汽车零部件、工业装备、工程机械和机床四个领域的再制造碳减排情况,2020年再制造产业碳减排量约为538.05 万吨。其中,机床碳减排贡献最大,占整体碳减排的33.06%,其次是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和工业装备。”
机床再制造发展依靠政策、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同力推进由于机床再制造存在整机再制造,对新机床市场会有一定负面影响,最有再制造技术能力和实力的机床生产企业需要从ESG出发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从简单的维修深入到再制造。机床再制造依靠政策、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同力推进。
发展展望
机床再制造未来市场巨大
智能制造推动机床再制造快速发展当下我国正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智能运维已成为工业制造发展方向。在此市场驱动下,带动以机床为主的工业设备大规模升级改造与再制造,带动机床再制造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绿色化发展推进机床再制造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实施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绿色化发展推进机床再制造发展。
国家资源安全化助推机床再制造产业发展大型重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进口机床是我国国防军工、航空航 天、船舶、能源、冶金、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关键制造装备。随着这些机床服役时间接近寿命期限,国家资源安全化战略要求,将助推进口机床再制造发展。
国家万亿设备更新改造给机床再制造带来新的发展契机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将给机床再制造发展带来新的更大契机。
双碳战略驱动机床再制造结构化高质量发展
2023年4月,国家标准委、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下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提出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的目标。随着国家碳核查、碳税、碳足迹核算、碳资产交易等标准完善,具体减碳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普及实施,必将促进更多机床制造企业投入到再制造中,带动机床再制造主体提升、技术提升和规模化发展。
政策诉求和建议
由于机床再制造存在整机再制造,对节能、节材、减排、环保效果显著,但对新机床市场会有一定冲击。机床再制造发展需要政策、行业、 企业同力推进。
国家应给与更多政策支持、财税优惠、财政补贴,支持机床再制造发展。
1)机床等工业设备再制造按一般纳税人计税,毛坯旧件和服务没有抵扣,税赋较重。应持续加大对机床等工业装备再制造企业的支持,给与更多财税优惠,支持机床再制造产业发展。
2)工信部《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已经发布实施,有待各地政府部门推进,通过财政补贴会取得更好效果。
3)重视重点领域进口高端机床可再制造能力建设,提高进口高端机床国家战略安全保障。探讨新时期“04专项HN工程”(2017年)类似项目组织模式,开展进口高端机床再制造能力建设的研究、规划、部署工程。
行业组织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和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
1)重视和强化行业组织引领作用,完善、强化再制造行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宣传、协调、引领再制造产业发展作用。
2)贯彻落实2024年3月国务院、工信部等部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精神,制定行业纲领性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工业设备更新和机床再制造发展。
3)建设机床再制造标准体系,规范再制造发展;积极而系统地推进机床制造与再制造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及其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和部署,引领再制造发展。
4)推进品牌建设,发挥领先企业示范作用,通过国家和行业组织层面,推动机床再制造企业评价和质量品牌建设,提高用户对再制造机床的认可度。
5)尽快建立机床制造与再制造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机制,吸引更多机床生产企业投入精力进行再制造。
推动全行业增强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意识,共同推动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1)推进机床生产大企业再制造带头、示范作用,探索“以旧换再”有效模式。
2)联合开展再制造技术研究、再制造与数智化融合技术研究,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
3) 加快再制造数字化建设,建立生态体系,助推机床再制造产业化发展。行业组织牵头,企业参与,组织搭建机床再制造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为依托,构建机床再制造生态体系,建设旧件回 收、专业评估、备件、再制造企业、再制造机床选购的生态体系。
综上,强化规划指导、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标准引领、品牌建设、实施双碳战略措施,综合发挥政府引领、行业组织主导、企业联合推进的作用,共同加快推进机床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及高端发展,促进机床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
标签: 机床工具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齿轮头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齿轮头条网(www.geartoutiao.com)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网联系。任何机构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齿轮头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