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南京康尼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行业资讯 > 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时间:2024-02-28来源: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导语: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产业组织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产业组织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特色产业集群。新发展阶段,我国产业集群增长动能不足、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空间布局固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快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成为现实要求。面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锚定转型方向,重点在于着力解决国内市场融入难题,促进产业集群链接国内大循环;推动构建共生集群,提升产业集群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创新资源导入,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聚焦重点未来产业领域,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产业集群虚拟化转型;积极用好国际资源,推动高端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是特定行业内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的关联企业、供应商、相关机构等在特定区域内聚集的现象,是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产业组织形态。根据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经典阐释,企业在特定区域内的集聚对扩大分工协作、促进知识要素溢出、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一镇一品”特色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外贸增长、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很多特色产业集群经过较长时期发展,已经成为特定产业领域的世界级制造中心,对于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也应看到,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水平仍不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量成为现实要求。

  新发展阶段下产业集群建设面临的难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产业集群增长动能不足、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空间布局固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具体来看,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增长动能不足。

  我国产业集群普遍具有比较明显的外需导向型特征,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深入参与国际循环,成为驱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众多产业集群,基本都是以外贸订单为中心形成生产分工体系。21世纪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外贸高速增长期成为我国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期。当前,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深度调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增多、逆全球化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等因素叠加,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这也导致一些产业集群面临增长动能不足、增长空间受限、增长路径缺失的问题,亟需改变传统的外需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2、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我国产业集群多是外需订单带动下由企业主体自发形成的产业组织形态,本质上是市场力量驱动下的生产型分工协作网络。功能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激励等因素导致我国一些产业集群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开始寻求转型升级,加快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然而,市场驱动的创新主要是边际创新,加之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导致技术反噬现象,边际式创新的价值被弱化。产业集群在重要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

  3、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固化。

  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较好的经济基础以及外向型发展模式共同造就了这种空间分布格局。根据发展经济学的梯度转移理论,随着发展阶段的演进以及要素禀赋条件的改变,产业将在不同区域间进行梯度转移,进而实现更为均衡、更具帕累托改进特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加快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是产业空间分布格局优化的重点。然而也应看到,产业集群虽然具有集聚要素、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固化。

  加快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为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在于针对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快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1、加快外需导向型集群向内外协同型集群转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需导向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面临挑战;从内部环境来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集群为支撑。面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产业集群建设亟需加快实现由外需导向型向内外协同型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在当前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以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通过数字化加快形成产能与内需高效匹配的畅通渠道,为实现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机遇。

  2、加快生产型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型。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产业集群由生产型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延长生命周期的关键支撑。根据马歇尔的经典阐释,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集聚区域内知识要素的流动及创新的开展。然而,这种在市场力量下驱动的创新主要是边际创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关键特征在于,专业性的创新部门将被引入产业集群,创新不再是知识溢出触发下的随机行为,而是专业的有组织研发行为。生产型产业集群重在生产效率型导向的边际式创新,而创新型产业集群则重在产业前沿与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的系统性突破式创新。传统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实现产业、科研与创新活动的互融互嵌。

  3、加快产业集群类型的结构性变革。我国产业集群多是发端于传统专业市场并在外需订单的带动下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类型比较单一。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虽然能够助推集群发展质量提升,但并不能解决发展新动能问题。新发展阶段下,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必须要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类型的结构性变革。关键是要围绕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技术突破功能、产业带动作用、结构示范效应的新型产业集群,实现我国产业集群类型的结构性变革与整体式跃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些都为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指明了重要方向。

  4、加快物理空间集群向虚拟空间集群转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要素资源的集聚和配置从地理空间、物理空间转向虚拟空间、网络空间,这也为产业集群加快由物理空间型向虚拟空间型的转型提供重要支撑。向虚拟空间型产业集群的转变,将从两个方面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其一,虚拟空间型产业集群突破了集聚的地理界限,借助于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更大范围、更全类型、更多功能、更高质量要素资源的集聚,从而充分激发集聚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二,由物理空间集群向虚拟空间集群的转型是应对传统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固化的可行路径。通过构建虚拟化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和供需网络,可以有效弱化产业集群对特定空间区域内专业市场、供应企业、市场平台、专属要素的依赖,实现更加符合要素禀赋条件、更具帕累托改进特性的空间布局的重构与优化。

  加快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点举措

  应对产业集群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探索了一批重要实践做法,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例如,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名单,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消费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浙江、江苏、四川等地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集群,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为支撑,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江苏省苏州市以集群的形态组织创新活动,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探索构建一批产业创新集群等。当前,加快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应面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锚定转型方向,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着力解决国内市场融入难题,促进产业集群链接国内大循环。针对国内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错配问题,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平台赋能为着力点,发挥平台经济的网络链接作用,推动集群更为广泛地嵌入国内价值链分工网络,发挥平台经济的信息放大功能,推动集群更为精准地对接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从供给和需求双侧驱动产业集群融入国内大循环。针对国内市场中的区域壁垒问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特别是,在产业集群数量众多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要以更高标准、更快速度、更强力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示范区,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破除各种制约要素、资源、产品流动的市场壁垒,为产业集群参与国内大循环提供制度保障。引导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标准,支持产业集群企业广泛应用数字技术赋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提升产业集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

  推动构建共生集群,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内生动力。产业集群的核心属性是集群内企业间的强关联与共融共生。然而,目前,我国一些产业集群内的分工协作度不高,资源要素难以共享,产业集而不群的现象较为突出,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这既与传统的外需订单导向的发展路径有关,也是个别地区“打造”集群过程中行政权力过度介入所致。建设共生集群、增强集群发展内生动力,一方面,要聚焦能够承担“链主”职能的一流企业,围绕一流企业构建分工明确、协作深入、稳固牢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使产业集群不再是企业在空间上的松散组合,而是具有强关联性的有机整体。打造一流企业是关键,应鼓励集群内重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提供必要的财税与科技政策支持,引导重点企业在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将集群建设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结合。通过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快取消限制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使要素、资源、企业能够加速向产业集群自由流动、内生集聚,使集群能够成为融合要素资源、发挥集聚效能的空间载体。

  加快创新资源导入,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加快在传统产业集群中嵌入创新资源,围绕集群产业领域,主动规划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科技中介、创新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等融入集群,推动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的协同布局,让创新资源为集群创新提供更有力、更直接、更系统的支撑。强化创新型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逐步推动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主体由生产分工向创新分工演化,构建“链主+专精特新”创新生态系统,即“链主”专注整体技术框架、“专精特新”专注特定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协同体系,激发集群内生创新动力。针对产业链与创新链存在自我循环、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脱钩”的问题,着力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当前,尤其要紧抓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数字平台与数字工具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防止价格信息失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创新链的创新供给与产业链的创新需求精准匹配,推动技术信息在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畅通流动,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聚焦重点未来产业领域,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未来产业是由颠覆性技术突破驱动形成的产业领域,围绕未来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是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与制高点、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现实要求。一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识别与预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很多新技术领域仍然处于初期或是萌芽状态,未来的演进方向和关键技术仍不明确。加强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识别与预测,是打造未来产业集群的前提与保障。英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了技术预见工作组,日本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了技术预见调查,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二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客观上,举国体制仍然是实现重大突破的最有效方式,当前要积极总结科技创新有效经验,创新科技决策体制,集中资源、设备、力量协同攻关,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抢占世界科技前沿高地。三是要积极支持未来产业集群建设。组建专门的未来产业引导基金,撬动各类投资基金进入未来产业领域,引导未来产业布局重点地区,加快形成未来产业集群。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产业集群虚拟化转型。虚拟产业集群对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扩大5G等关键网络基础设施布局。大规模链接情境下的虚拟产业集群,海量数据流的产生将是常态,对数据传输精准性、稳定性的要求远高于消费场景。尽管目前我国5G基站规模居于全球前列,但潜在挑战来自于产业场景下的峰值规模,一定的超前、超限布局具有必要性。二是要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虚拟产业集群建设将会产生对数据储存、分析的巨量需求,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于:推进算网协同、云网融合,通过发挥算力的集群优势来突破单点算力的局限;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提升国家整体算力规模和使用效率;推进算力中心绿色低碳化发展,强化数字中心可持续发展。三是推进关键数字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场景下的数字技术发展仍存在不足,如服装、制鞋等传统轻工业品所需的面料皮革等半成品,目前的数字技术对色差、手感、质感等参数的描述仍不够精准,这也是导致一些传统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固化的原因之一。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特别是,基于AR/MR等的产业元宇宙技术,将其与企业数字孪生产品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提升复杂工业品关键信息虚拟化空间。

  积极用好国际资源,推动高端产业集群建设。新发展格局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开放型经济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产业集群建设质量,同样要积极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要以更大力度引导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嵌入产业集群、融入产业体系,借助国际优质资源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质量变革、动力变革。积极用好国际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的独特优势,前者强化需求侧吸引力,后者深化供给侧粘连度,两者共同驱动外资融入本土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做好外资企业服务保障,增强吸引外资的向心力。特别是,要加大自贸试验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政策创新力度,发挥自贸试验区在吸引高质量外资方面的关键作用,使自贸试验区成为高素质生产要素汇集地、高端产业集聚区。

标签: 产业集群

上一篇:2024年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超过60%

下一篇:经济日报:支持中小企业致力专精特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齿轮头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齿轮头条网(www.geartoutiao.com)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网联系。任何机构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齿轮头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第六届高精齿轮制造技术研讨会
齿轮传动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