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南京康尼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行业资讯 >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展望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展望

时间:2024-01-04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导语:我国新能源车企参与国际竞争,应积极与海外市场进行政策和战略交流,多方共同制定推进产业合作的规划和措施;鼓励民营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积极参与国标标准化治理;制定关键核心技术全球化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自“十城千辆”工程算起,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现在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并拥有领先的量产动力电池技术,亦是全球范围内新能源出行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成为各国共识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更进一步,聚力全球化发展路径。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全球化发展窗口期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释放拥有进军全球的基础和实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产品品质、体系建立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不断加码,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包含整车、动力电池、电池原材料等多领域增长迅速。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世界公开量的70%左右。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2023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3.4万辆和537.4万辆。庞大的市场为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规模化提供了基础,其产品安全、质量、设计等都在反复验证中升级,具备“出海”优势。

  2022年,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量占比79.9%,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截至2023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1500万辆,全球渗透率约13.9%;从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的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品牌建设能力大幅提升。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中,我国占据3席;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企业中,我国占据6席;无论是产品外观、质量,还是研发、生产能力,都能满足全球多样化市场需求。

  全球汽车市场进入电动智能时代本土产品供给跟不上旺盛的市场需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对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全球汽车市场从燃油车时代迈入了电动智能时代,预计到今年年末,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1500万辆。以欧洲市场为例,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补贴力度、降低进口关税等,挪威对纯电动汽车购买者免征购置税和进口税,准许消费者免缴25%的增值税,并给予路权等配套政策支持;荷兰、丹麦、瑞典等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发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扶持力度。

  在减碳政策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拉动下,以欧洲市场为代表的新能源市场发展需求不断增加,但其本土车企在互联网应用、新能源车研发上比中国缓慢,在未来2~3年内新产品数量不多,可能出现本土供给断层,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种种优惠政策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中国车企积极拓展布局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中系车”品牌出海

  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车企改革的普遍共识,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最近几年,以德国、日本为主的外资企业也纷纷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新能源产业。数据显示,到2022年,欧洲电动汽车的总销量预计超过270万辆。纯电动汽车(BEV)的份额继续增加,同比增长 36%,占所有电动汽车销量的近 63%;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占37%。

  目前,我国车企已基本建成了本土化的电动汽车供应链体系,关键原材料能够实现自主供给,电池生产能力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海外建工厂、设立公司,建立品牌本土化认知,由单纯贸易转向品牌出海。2022年,吉利、上汽等中国车企在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中的份额已达到10%,上汽、比亚迪、长安、奇瑞、吉利、长城、蔚来等品牌在全球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阶段纷纷发力,抢抓出海窗口期。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欧盟实施多种贸易保护手段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2023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作一年一度“盟情咨文”演讲时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称中国新能源汽车因国家给予巨额补贴而被压低价格,不利欧洲市场。欧盟委员会透露,对补贴行为的反垄断调查必须在启动后的13个月内采取措施。这些临时措施需要在不超过9个月的时间内生效,并且如果法律允许,最终的措施将在随后的4个月内实施。虽然该事件仅是启动调查,相关措施是否落地、何时落地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在欧盟发展或提高中国产品的经营成本。

  法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中国电动汽车具有价格优势,冲击了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削弱其产品竞争力。法国财政部已经在着手调整其购买电动汽车提供的补贴,计划将补贴与碳足迹和环保标准挂钩,将中国新能源车排除在补贴之外。

  外资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部署中国车企“出海”黄金窗口期压缩

  在紧迫的气候目标下,多国发出加强绿色交通的政策信号。

  2023年4月,欧洲议会通过了“减碳55”(“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规定自2035年开始在欧盟境内停止销售新的燃油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

  面对变革,诸多知名汽车品牌不断调整战略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新能源车型研发、生产、销售的比重。目前,宝马集团纯电动产品已经覆盖宝马、MINI、劳斯莱斯和宝马摩托车几乎所有细分市场,在全球已经交付了超过50万辆纯电动宝马和MINI车型,仅2022年就交付了超过21.5万辆,在供应链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仍比2021年多了一倍,约占整体销量9%。大众汽车集团在2023年至2027年期间,将向拥有最丰厚利润潜力的业务方向及地区投资18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 310亿元),其中超过2/3的资金将投入到与数字化、电动化相关的未来领域。在规划投资中,1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10亿元)将被用于实施电池战略,包括为新成立的电池公司PowerCo建设电池工厂,以及确保其原材料的前期支出。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虽超过百万辆,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逐渐缩减,中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出现减弱态势,“走出去”黄金窗口期正在不断压缩。

  标准尚未得到国际认可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出口

  全球化发展的实际落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影响因素,检测标准、规范引导、技术门槛制约、专利技术保护、监管等环节仍亟待政策完善。全球发达国家都把标准化视作一项重要的战略工具,他们制定和实施标准化战略,并高度重视标准的国际接轨。检测标准一直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研究重点,目前检测业界缺乏的统一行业标准。美国、欧洲、日本等在推动本国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同时,也不断地完善测试标准,以提高产品的准入条件、深化竞品的分析研究。现有标准法规己形成了美国、欧洲、日本体系。目前,中国已经发布了81个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其中包含了通用标准、技术条件、安全性、互换性标准,以及试验方法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的制定多是“采标”“贯标”欧洲的标准体系。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广泛采用的国际标准依然以欧洲、美国、日本标准居多,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车辆认证仍受各国准入条件、认证标准的制约。

  核心技术存在“缺口” 动力电池发展优势正在缩减

  与国外领先企业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尚存在缺口。就高端芯片而言,汽车核心芯片主要依赖进口。就电机而言,目前大部分国内主机厂尚无法生产高品质、效率达到97%的电机,而主要依赖于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的供应商。此外,在高速轴承、高端材料、雷达、软件和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方面,中国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

  在动力电池方面,尽管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连续6年拥有全球最大的装机量,但是随着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各国电池厂商,蓄势待发,突然快速增长,例如韩国的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正在北美、欧洲等地加速产能布局。其中,LG新能源截至2022年12月底的电池积压订单价值高达385万亿韩元(约22.865亿元)。LG新能源重点布局北美电池产能,计划与通用汽车在美国建设3家电池厂,还计划分别与Stellantis、本田在北美建立电池合资工厂。SK On也将从母公司SK Innovation和韩国私募基金手中筹集2.8万亿韩元(约158.56亿元)的资金,以扩大电池业务规模。日本的松下正与特斯拉一起在内华达运营一家电池制造超级工厂,同时正在堪萨斯州的德索托建设第二家超级工厂。并有消息传出,松下将在美国建设第三家电池工厂。

  多措并举推动新能源汽车“走出去”

  依托多双边合作对话机制,扶持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筹备欧洲本土化生产,积极迈向全球化。让一部分优质企业加快“走出去”,以高质量创新能力企业布局欧洲本地工厂,整合全球资源,获得海外更多区域成功。对于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获得发明专利和设立研发中心等创新举措,给予奖励和支持;对拥有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力的优质企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政策性利好,鼓励优质企业扩大发展规模,做大做强,提升企业全球化抗风险能力;鼓励企业依托中欧、中德、中法、中日、APEC等多双边合作对话机制,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发展,积极与海外市场进行政策和战略交流,多方共同制定推进产业合作的规划和措施,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国际话语权。

  鼓励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助推车企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鼓励民营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加强与全球性和区域性标准组织之间的互动合作;大力鼓励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将技术创新与标准创制融合发展,争夺新能源汽车领域标准化制高点;鼓励民营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在境外开展业务,利用其灵活的合作优势,从产业层面协助国内新能源车企打破检测认证的贸易壁垒。支持国内检测认证机构与国外机构开展合作,签订实验室产品检验结果认可协议,突破海外市场准入门槛;加强中国电动汽车相关标准的输出(包括充电桩接口、三电系统认证、电动车运输标准等),深化新能源汽车标准间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国内国际标准转化,促进新能源汽车领域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测标准、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动新能源汽车“走出去”。

  制定关键核心技术全球化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围绕实体经济建立配套金融体系,为零部件企业提供海外布局资金、法规指导等相关保障。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形成大型国际集团。针对知识产权问题和在出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贸易壁垒,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提升中国汽车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对国际市场政策、法规了解。借鉴国内外知识产权法规规则,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培养国际法规专业人才,建立新能源汽车全球化自我保护机制,引导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稳健发展。

标签: 新能源汽车

上一篇: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指导意见: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下一篇:齿轮传动组团参展2024上海PTC展邀请您的加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齿轮头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齿轮头条网(www.geartoutiao.com)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网联系。任何机构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齿轮头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第六届高精齿轮制造技术研讨会
齿轮传动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