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南京康尼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行业资讯 > 中德制造业的区别

中德制造业的区别

时间:2022-03-12来源:锻造与冲压

导语: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兴衰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国目前是德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德国的对外贸易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对中国制造2025 高度关注。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兴衰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国目前是德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德国的对外贸易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对中国制造2025 高度关注。Bertelsmann Foundation 以及Fraunhofer ISI等机构做了研究,预测近几年德国向中国出口将持续增长,到2025年达到顶点。极端情况下,考虑“中国制造2025”如果完全成功的话,德国制造业对中国的出口将从2019 年的180 亿欧元下降为130 亿欧元;反之,则上升为340 亿欧元。这些观点是基于对2010年~2019年德国向中国的出口统计分析,对“中国制造2025”的预期,以及德国本国的发展期待分析得出。

  德国制造业

  中德制造业是一个近些年来长久不衰的话题,之所以谈论颇多,主要原因是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优秀表现以及工业4.0 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方向垂范。

  2013 年4 月,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德国电气、电子工业联合会以及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共同建立了工业4.0 平台,这将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搭建一个舞台。平台在2015 年4 月又做了更新,使得德国制造业在全球挺立潮头。

 

  图1 根据情景模拟,到2030 年德国对中国出口量的发展

  但是德国制造业也不是一直强大,在19 世纪,德国制造业处于在起步和不断学习中,著名的Krupp在19 世纪仅仅是一个小的铁厂,通过向英国学习,坚定自身的定位,以及不断发展,才成为了今天拥有670 家子公司和16 万余员工的大型国际企业。当然按照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的统计,德国有99.6%的企业为小型企业,很多是行业内的隐形冠军。德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泛的小型企业以及来自个人和科研院所的发明创造和优秀的生产转化能力。

  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葛树荣等所著的《“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我们很多专家学者讨论制造业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极端制造’,包括德国产品的耐用、可靠、安全、精密等特征,以及德国人的专注、标准、精确、完美、秩序、责任、刻苦、服从、可靠和诚实。”这些点我非常赞同,这精准、生动地描述和刻画了德国制造的特点。

  所有的所有,包括目标、产品特点、人的行为习惯以及特征等,都离不开人的因素,认识一切之根本。在这里我想针对中德国制造业在从业人员培养上的差异,抛砖引玉地来谈一下。

  中德制造业人员培养模式差异

  在德国,学校与中国类似,分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德国初中分为文理中学、实验中学和普通中学,职业规划早在10 岁左右、小学毕业后就已经需要为将来进行规划,以职业为导向的接受教育规划。中学选择之后,将来的发展道路就有了不同:文理中学的学生最终目标是综合性大学,拿到硕士博士;实验中学和普通中学则不同,这部分学校的学生将选择一条与技术和企业相关的发展道路。德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以及高中毕业之后的方向,每一个节点都存在着选择。

  在中国,我们的学生基本是单一通道,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家的选择相对一致,那就是选择有利于孩子将来读好大学的学校。没有人在初期会想到自己要去企业发展、要去做职业工人等,一般情况都是在无奈地情况下选择面向企业的大学或者职校,甚至学习成绩更不好的同学有可能直接在社会上就业。这部分人员自己的心理上和面对社会的态度上多多少少会与成绩好的学生有区别,如果加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职业技能引导,那么对职业的热爱和向往以及投入上都可能会打折扣。

  在德国,根据个人的特点和喜好来进行选择,最终走向技术大学和企业以及其他职校的学生不乏热爱工业领域、动手能力强、有家庭传承的同学。这部分人中很多学习能力极强,他们融入到制造业中,成为德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基石。在这部分学生就读期间,德国采用双元制教育,学校和企业双方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责任。学校把学生看作自己的财富,企业培养人才,事无巨细、认真负责地传授工作技能,在此阶段把学生和企业的感情培养起来,其在企业工作的技能完全能够满足企业需要,而且在企业工作期间,无论企业和学生都进行了长时间的磨合和相互适应以及进行可能的双向选择,企业给在读生一个工作机会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企业把这部分学生视为为自己培养,大部分学生将来会留在实习企业,而且忠诚于企业,甚至于家庭里的几代人有可能在同一企业工作。得益于教育体系选择布局和学以致用的双元制教育,为企业培养了实用和忠诚的人才。

  加上德国信用体系、社会保险体系以及社会职业无差别,每个人在不同岗位可以被公平对待,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工人而歧视你,也没有人因为你的其他职位而高看你,大家都是平等相待。工作、生活分得清楚,工作职责和个人情感分得清楚。上班期间各自穿着自己的工装,下班之后大家都是休闲装扮,尽情享受生活。

  很多德国工人都可能会把自己的工作环境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独特的布置,使其富有个人色彩,营造出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完一个自己满意的产品后,品着浓香的咖啡或者一杯冷饮,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很能满足个人需求的场景,这样可以保持对上班的热爱以及期待下班的悠闲。我曾经听过在北京的写字楼外面有人议论,“哎呀,我特别不想进办公室”“想起上班就觉得不舒服”等等话语,虽然这些人不能代表全部上班族的心态,但也显现了部分人的心理倾向。如果都是这样的工作态度,何谈自我创造力的开发?

  结束语

  中德两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来源以及从业意愿的不同,造就了制造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源泉不同。主动的选择将带来更加正向的效果,被动的选择将引发更多的不确定性,包括对职业规划、满意度、人际关系交往、工作沟通情况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等,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必将对制造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中德两国制造业的区别,在于两国制造业职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上的不同,一旦这两者趋同,中国制造业在集群优势、政策导向、政策扶持下将有机会从制造质量、创新程度等方面超过德国。

标签: 中国制造

上一篇:聚焦两会丨专精特新、制造业......工信部肖亚庆部长答记者问

下一篇:聚焦两会 | 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齿轮头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齿轮头条网(www.geartoutiao.com)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网联系。任何机构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齿轮头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第六届高精齿轮制造技术研讨会
齿轮传动战略合作伙伴